充足均衡的营养是孩子生长发育的物质保障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健康知识的普及,家长都舍得在孩子的饮食上投入资金,付出精力。但好吃不一定吃好,有些孩子看起来吃得开心满足,却不一定吃得健康合理。家长在孩子吃的问题上常常会进入以下误区。
1.喜欢就多吃,不喜欢就不吃
能能的吃饭问题最让妈妈担心了,他好像天生就对吃不感兴趣,经常是一家人尽情享受美味佳肴时,能能独自就着青菜和炖蛋下饭。从小到大,他就只爱吃这两个菜。妈妈想方设法让他吃点别的,用了不少奖励的办法,如吃两块肉奖励一块钱,吃一条鱼允许玩一会儿游戏。爸爸看得烦心,劝妈妈随他去,他的说法是孩子饿不死,喜欢就多吃,不喜欢就不吃。
吃不仅是为了满足能量需要,更是为了满足营养需要。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六种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无机盐、维生素、水。每种营养素的功能不一,不能相互代偿。孩子的膳食要全面充足,才能做到营养平衡。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给出3~6岁幼儿一日膳食的宝塔是:谷类180~260克、适量饮水;蔬菜类200~250克、水果类150~300克;鱼虾类40~50克、禽畜肉类30~40克、蛋类60克;奶类及奶制品200~300克、大豆类及豆制品25克;油25~30克。所以,对挑食偏食的孩子,一方面要晓之以理,让孩子知道长期缺失某种营养素会影响成长与健康。另一方面,家长要在食品的加工上变变花样。比如,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肉,但是做成肉糜嵌在蔬菜饼里就乐意接受了。
2.饮料总比白水好 甜甜的爸爸妈妈是大学体育教师,因为经常在外训练或担当裁判,组织者经常分发各种各样的饮料,尤其是运动饮料。甜甜正好特别喜欢喝饮料,她几乎以饮料替代了白水。爸爸妈妈都认为,饮料里含有果汁或矿物质,多少有些营养,总比喝白开水好,所以都支持甜甜喝饮料。
水是构成细胞的必要成分,是机体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溶液媒介,可以充当各种物质吸收、运输及排泄的载体。而饮料中含有较多的溶剂成分,因而降低了水的溶剂载体功能。另外,为了调剂口味、保质保鲜,制作饮料时通常要添加防腐剂、色素、香精等各种食物添加剂,而对食物添加剂的过敏是造成孩子多动症状的原因之一。运动饮料则添加了糖和电解质,喝进过多的电解质会加重心肾负担。所以,饮用净化的白开水是最好的,饮料只在饮水不方便或出汗较多需要补充电解质时偶尔饮用。
3.用水果代替蔬菜
强强是个吃肉大王,喜欢吃子排汤、红烧羊肉、水煮牛肉,就是不喜欢吃蔬菜。他吃芹菜吐渣,吃苋菜嫌烂,尤其不喜欢芦蒿的气味。不过还好,强强喜欢吃各种各样的水果,不仅爱吃苹果、橘子、杏子这些本土的水果,连爸妈不太吃得惯的异域水果,如榴莲、木瓜等也吃得津津有味。这样一来,大家就放心了,大不了用水果代替蔬菜吧,不过多花点钱而已。
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和维生素,而蔬菜不仅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维生素,更富含膳食纤维。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,但能促进肠道蠕动,促进粪便排泄,缩短粪便和肠内代谢所产生的毒素在肠内停留的时间。所以,用水果代替蔬菜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维生素的缺失,却无法代偿膳食纤维的作用。孩子不喜欢吃蔬菜,通常是不喜欢某些蔬菜的气味、口感、渣滓。家长需要在烹调上花点心思,把蔬菜和其他菜肴搭配,把纤维多的菜切细碎些,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“骗过”孩子的嘴巴,减缓孩子的抗拒情绪。
4.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
盟盟的妈妈比较尊重孩子的喜好,孩子要玩就陪她玩,孩子爱吃就给她买。盟盟从小就爱吃冰激凌、肯德基、烧烤羊肉串,还特别喜欢吃超市的一种丸子,每次都让妈妈给她买,这次买虾丸,下次就买肉丸、鱼丸,在油里一炸,又酥又脆。盟盟还喜欢吃各种各样的派、饼、果脯之类的小零食,因此,妈妈也乐于以此为奖赏,激励孩子的好表现与小进步。
脂肪是人体必要的营养素,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脂肪酸种类不同。动物油(除鱼脂)中含饱和脂肪酸多,植物油(除椰子油)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。不饱和脂肪酸可防止动脉硬化,还可以演变成DHA(脑黄金),营养价值高。如果把植物油氢化处理,使饱和脂肪酸增多,它就会由液态变成半固态便于食品加工。用它代替奶油、黄油,成本低,口味却不变。氢化处理过的脂肪虽然来自植物油,却不带有植物油的优点,不利于心血管的健康,故称之为反式脂肪酸。反式脂肪酸又称麦淇淋、人造黄油、氢化油、起酥油等,经常用来加工奶油蛋糕、派、饼干、薯条、鸡腿、印度抛饼等。而果脯的钠含量较高,钠摄入过多会排挤出钙。所以,家长不能一味迎合孩子的口味,要不吃或少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,提倡少盐少油的清淡口味。
5.追着孩子喂饭 安安的吃饭着实让人头疼。他的嘴巴好像特别小,一口喂不了多少,还半天咽不下去,一顿饭往往要喂一个多小时。本来以为长大些,吃饭问题多少会有所进步。可是没想到,等到会走会跑了,喂饭就更累了,总是安安跑到哪儿,奶奶就捧着饭碗追到哪儿,还要趁他玩得开心,张开嘴巴时,乘势塞进一勺。天冷的时候,一顿饭要热上三四回才能吃完。
消化也是一个受意识控制与支配的过程。孩子边吃边玩,注意力不集中,不利于消化腺的分泌与消化器官的蠕动,会产生消化不良的现象。另外,能走能跑的孩子,就应该学着自己吃饭了。家长应该给孩子固定一个进餐地点,小时候可以是儿童的餐椅,大了也可以用高凳围坐在大人的餐桌边,养成定时定点定量进餐的好习惯,这不仅有利健康,也是一种文明礼仪。
6.好吃全归我 丽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,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着她转。吃饭的时候只要是孩子喜欢的菜,老人们赶紧自觉地收住自己的筷头,都省给孩子吃。久而久之,孩子看到喜欢的菜就直接搬到跟前并声明,这个好吃,全归我。看着孩子唯我独尊的样子,爸爸妈妈也觉得该教育教育了,但是一旦生病,父母的心就软了,妈妈说:“宝贝快吃,只给你一人吃。”爸爸还配合:“都怪我们不好,没照顾好你,让你生病了。”孩子马上就发飙:“你们都该死,我要让全世界的机器人都来打你们。”
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,家长往往会将好的食物让给孩子,但是不能因此让孩子产生这是天经地义的错觉,要让孩子知道这是大人的疼爱与奉献,从而学会感恩与孝敬。饮食过程也是进行分享、谦让、感恩等品德教育的契机,如碰上好吃的要先想到别人。关键是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这样的礼仪与品德教育,心里装着别人的孩子,将来走上社会才会受到大家的认可与欢迎,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。
本文刊载于《幼儿教育•父母孩子》2014年第3期。
|
地址: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 电话:0571-89710242
Copyright © chinayejy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
浙ICP备11065404号-8